人眼常被比喻为一台能够拍摄图像并传送至大脑处理的照相机。了解人眼的光学系统有助于理解光学基本概念和各种目视光学仪器的特点。本文我就从光学的角度对人眼进行介绍。
一、人眼的组成
人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角膜(Cornea):透明的前表面,负责大部分的光折射。
晶状体(Crystalline Lens):调节焦距,使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
玻璃体(Vitreous):位于晶状体后面,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充满晶状体后面的空腔里,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视网膜(Retina):含有感光细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
虹膜(Iris)和瞳孔(Pupil):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视神经(Optic Nerve):传递神经信号到大脑。
在人眼中,起到光感受器的细胞有两种,分别是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这两种细胞的特点如下:
杆状细胞(Rods):对弱光敏感,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提供黑白视觉和夜视能力。
锥状细胞(Cones):对颜色敏感,主要分布在黄斑区,提供高分辨率的颜色视觉。
二、人眼光学系统模型
人眼光学系统模型通过眼睛的曲率、间距和折射率进行光线追踪,以确定眼睛的成像特性,通过使用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可以对不同示意眼模型进行光线追踪,分析成像质量和系统误差。
我们可以用Zemax软件对上图中的模型做一下仿真分析:
人眼的角分辨率决定了能够分辨的最小角度。理论上,正常人眼的角分辨率大约为1角分。单眼水平视场角约为150度,双眼水平视场角约为200度,单眼垂直视场角约为120度。这里说的视场是极限情况下人的视野,实际上人眼在边缘视场的分辨率并不高。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入瞳直径从2毫米到9毫米不等,平均直径在3到6毫米之间,年龄也会对瞳孔直径产生影响。对于一个典型的目镜,视场角一般为20~60°,入瞳直径一般为2mm~10mm。
在设计目视光学仪器时,我们需要做到两个光学系统联合使用的匹配原则,即光瞳匹配和视场匹配,此外,我们也需要让所设计光学系统的分辨率与人眼的分辨率匹配。
三、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是指眼睛在休息状态下,平行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视力模糊的现象。主要包括近视(Myopia)和远视(Hyperopia)两大类(此外还有散光和老花眼)。
近视是指眼球过长或角膜曲率过大,使得远处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导致远处的物体模糊。远视是指眼球过短或角膜曲率过小,使得近处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后聚焦,导致近处的物体模糊。
通过佩戴眼镜,我们可以校正近视和远视,为了方便计算,我们还需要引入近点和远点的概念。远点是指在眼睛无任何调节作用下,能够清晰成像的最远点。对于近视眼,远点距离较近;对于正常的眼睛,远点在无穷远。相对的,近点是指在眼睛最大调节作用下,能够清晰成像的最近点。我们假设眼睛在距离254毫米处观察物体是舒适的 (254毫米 = 10英寸),又称为明视距离。
假设一个人有近视,眼睛的远点由无限远变为500mm,此时我们需要一个负透镜,将无穷远物体的平行光成虚像到远点所在位置。
眼镜的度数(或称屈光度,Diopter,符号为D)表示眼镜镜片的光学强度,用于矫正视力。度数的计算基于镜片的焦距。度数的公式为:
D=1/f
其中:D是镜片的度数,以屈光度(D)为单位。f是镜片的焦距,以米为单位。对于上面的患者,将无穷远物体成像到-500mm,此时显然透镜焦距为-0.5m,则屈光度为-2D,即近视200度。
假设一个远视患者的近点(能看清楚的最近距离)为 0.25 米。要计算该患者需要的眼镜度数:
D=1/f=1/0.25=4D
因此,这个患者需要一副度数为 +4D ,即远视400度的眼镜。
四、总结
通过对人眼光学系统的详细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眼的结构与功能、屈光不正的成因及其矫正原理。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人眼作为光学系统的工作机制,还为目视光学仪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正确理解人眼的视场角和入瞳直径,以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使我们能够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生理需求的光学设备。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人眼的光学特性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获得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