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四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2、战国后期——八节气,《吕氏春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3、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淮南子》一书中始现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4、世界非遗(2016)——2016-11-30,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阳历:
上半年:6,21
下半年:8,23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十二节、十二气的合称,阳位节、阴位气,奇数节、偶数气
十二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一年十二月,一月一节一气,各十五天,五天为一候,一节气三候,一月六候,一年七十二候。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有孟、仲、季三月。
廿四节气原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